校长会23 || 程红兵:关注课堂教学的行为目标
每堂课都应该有教学目标。何为目标?目标就是想得到的结果。目标有三个层次。一是教学目的,即那些综合性的、长远的、需要很多年才能实现的目标,如“让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”“让学生在数学方面有成就”。二是单元教学目标,即一个单元的教学目标计划,如“学生能解释数据的不同形式”“学生能识五线谱”。三是课堂教学目标,即每堂课的教学目标计划,如“学生了解二战爆发的三个主要原因”“学生能做两位数的加减法”。课堂教学目标,就是课堂教学想要达到的结果,即让学生学什么、学会什么、学到什么程度。刘伯承将军在作战筹划上有句名言:“五行不定,输得干干净净”,这“五行”即任务、敌情、我情、地形、时间。仿照刘伯承的表述,课堂教学也有“五行”:目标、学情、教情、地点、时间。“五行不定,输得干干净净”——这就是课堂教学目标存在的意义。
实施课程改革之前,教师写在教学设计(教案)上的教学目标常常是教学内容的罗列,即以内容代替目标。这体现了传统的教学观念:教学就是知识的传授,教学的主体是教师,教师把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就是教学的全部过程。例如:有教师把“美国内战”“一元二次方程”“运动定律”这样的概念作为教学目标,每个目标没有行为主体,没有行为界定,描述的都是教学涉及的主体内容,是知识章节的标题。还有的教师把教育目的当作课堂教学目标,如“合理利用课余时间”“追求终身学习”“成为好公民”等,这种表述太抽象、太概括,这些都是目的且是比较宽泛的目的,无法在一堂或几堂课里实现。
实施课程改革之后,教师们接受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理念,接受了课程的三维目标,于是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直接把课程目标当成教学目标,知识与能力、过程与方法、情感态度价值观,成了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的目标表述。这样表述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十分机械,因为三维目标不是三个目标,也不是三种目标,而是三位一体的目标,是一个目标的三个方面。
笔者认为,我们应该将课堂教学目标定位在学生行为上,即聚焦学生行为。具体来说,就是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必须聚焦于学生行为及其达成。因为只有学生才是学习主体,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习的过程,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习行为发生的过程,学生的思维与行为相伴而行,学生行为可以激发思维、促进思维发展,而学生思维又反过来激励并促进学生行为的有效达成。因此,教学设计(教案)中所写的“教学目标”应该是“行为目标”,而不是机械地逐一写出所谓的“三维目标”;具体教学环节就是将行为目标的落实过程与具体方法写出来,教师可将以学生行为来表述的课堂教学目标进行分解,然后设计相应的过程和方法。以历史学科“美国内战”的教学为例,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可以这样表述“行为目标”:学生能列举美国内战的三大起因,学生能了解南北双方的优势和劣势,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解释为什么葛底斯堡战役是战争的转折点,等等。
为什么要以行为目标代替三维目标?因为行为本身就承载了知识与能力、过程与方法、情感态度价值观,是三位一体的,没有脱离三维目标的孤立的学生行为,三维目标也只能通过学生行为来体现并落实。行为目标的主体是学生,这就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,概括说就是“学生在课堂里做什么事(行为即做事)”“达成什么结果(即完成什么学习任务)”。首先,知识习得与能力掌握都是在行为中实现的,因此行为即体现了知识与能力目标;其次,行为也体现了过程与方法,过程即学生学习行为发生的过程,方法即完成学习行为的方法;最后,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是表现在具体行为之中的,从来没有抽象的情感态度价值观。豪恩斯坦认为,教育界存在认知、情感、技能三大领域的教育目标各自为政的现象,三者之间缺乏关联,因而他主张增加行为领域以统合认知、情感、技能三大领域。因此,行为目标能够囊括三维目标,而且更加具体清晰、可操作、可实现;如果机械地按照三维目标表述,那么就会导致教学目标在课堂上既无法操作,也无法实现,更无法检测。
在课堂教学中,如果教师能够紧紧抓住学生的学习行为来设定目标,那么纲举目张,教学思路就会清清楚楚,教学效度就有了基本保证,课程的三维目标也能得到有效落实。
2021-2022年校长会栏目文章链接↓
校长会14 | 于 伟:教育要满足与引领儿童对美好生活的需要
李凌艳 张志红丨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成长:打通教育评价改革的“最后一公里”
程福蒙 刘作建丨山东烟台:以初中学生综合评价改革推进“五育并举”
文章来源:
《中小学管理》2022年第11期 · 校长会
文章编辑:谢 凡
微信编辑:黄子珂
微信设计:新媒体运营部